面向浙江现代产业集群的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路径战略选择
作者:王向红    文章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点击数:1165    更新时间:2013-10-18

  摘要:产业集群需要专业化、配套化人才的集聚,才能产生群聚效应,激发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的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高职教育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积极打造战略合作联盟,完善职业教育系统,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探索“双主体”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技术服务意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产业集群; 高职教育;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出现了集群化的趋向。产业集群的兴起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在区域产业集群对高技能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激励下,区域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也推动了高职教育自身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随着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急需大批掌握现代实用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也要求区域高职教育及时从战略层面上调整发展路径,以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

一、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以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功能区为主要依托,加快完善研发、物流、检测、信息、培训等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完善创新体系,提升集群品牌,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所谓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它往往具有专业化特征[1]。按照波特的解释,绝大多数产业集群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也包含下游产业的成员(如销售渠道、顾客),互补性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的供应商,其他提供专业化训练、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援的机构(如大学、思想库、职业训练机构),以及制定标准的机构[2]。从中可见,高职院校本身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也是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重要动力。

  随着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升级、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大量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智能型职业岗位群必将产生,产业集群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将增大。因此,作为与区域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必须根据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加快培养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培养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当前浙江区域高职教育尚难以适应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浙江省的高职教育虽已经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体系,但在全省高等教育的体系中仍然是薄弱环节。具体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出现矛盾

  专业结构与产业集群结构存在错位。据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09-2010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在全省46个高职院校1120个专业点中,面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点数分别占总专业点数的3.30%、49.83%、46.87%;与上年的一、二、三产相比,一、二产业专业点比例分别上升了0.28%、 10.34%,而三产类反而下降了10.62%,这与目前产业发展趋势不符――2009年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发达国家为74%,中等收入国家为53%;2010年浙江省服务业比重虽然已经提高至整个GDP的42%,但还是滞后于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我省高职院校的第三产业专业加快结构优化,以满足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

  趋同化问题相当突出。专业设置脱离本区域需求,许多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没有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专业趋同;为本地区经济建设、产业集群基地而“量身定做”的专业有限,新兴产业相对应专业基本没有。在全省296个专业,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和文化教育类等专业大类覆盖全省11个地区,专业布局缺乏合理科学构建,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人才培养定位难以满足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的发展所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目前,全省专业点数最高的会计专业分布于全省的11个地区,其培养目标没有对接产业行业企业需要,体现区域性。如杭州、宁波和金华等11个地区的职业技术学院所设置的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不出区别,难以为本地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培养针对性的人才。

  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单一化。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学历定位在专科层次,全省46所院校共有高职全日制在校生306076人,每年毕业生11万多人, 2011年招生数为113864人, 已占全省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专科层次培养难以满足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产业集群技术革新的需求。从1999年首批经教育部批准成立高职院校至今,浙江高职教育已经为社会输送了   高技能人才,他们迫切需要技能知识更新和学历提高。

3. 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难以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需求

  对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所开展的广泛调研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无论在职务结构、学历层次、整体素质、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双师型”教师比例和专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中,最主要的是数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两大问题。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数迅速增加,导致各高职院校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个别高职院校校内专任教师的生师比甚至达到44.51。全省高职院校校内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的平均值为39.94,其中占比低于30有12所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另外,全省高职院校中,35周岁以下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平均为54.72%,其中有6所院校超过70%,校内专业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比例平均为34.20%,年龄学历结构明显不合理。

4.与行业企业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

  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难以顺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式变革。近几年我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数量上虽有明显增量,但校企合用的深度仍有待拓展。特别是合作企业接受毕业生就业数量仍然偏少,2010年全省46所高职院校主要合作企业共接受学生就业9264人,仅占当年全省高职学生就业总人数的9.19%,,比上年总量减少2773人, 占比下降4.72%,减幅相当明显。

5.科技对产业转型支持力度不够。

  作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虽然全省高职院校每百名专任教师平均获技术专业项目数为2.06,但是仍有15所院校的项目数为0。而横向技术开发课题到款额低于人均1000元的院校则有10所。这与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员所应具备的科研水平不相符合,难以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路径战略选择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特色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体,在区域高等教育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的今天,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终端环节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始端,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战略意义。因此浙江区域高职教育更应该站在新的战略高度,以更为广阔的视野,选择其发展路径。

1. 打造战略合作联盟,以高职教育集群应对区域新型产业集群

  以集群意识为导向,打造区域高职院校战略合作联盟(简称合作联盟)来应对产业集群发展,并在高职院校集群与区域产业集群间开展更高水平的互动,使高职教育融入整个经济产业的发展。

  省内不同区域高职院校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合理有效利用省内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资源来优化区域行为,如杭、宁、温三地区的同类示范院校结成合作联盟;省内高职院校与国外高职院校或机构组成联盟,通过合作办学、互派教师、建立教学联合体、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结成产品和知识联盟,合理有效地利用全球教育资源来优化区域行为。

  当地政府与区域内高职院校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对本区域内高职资源供给与教育政策倾斜,为区域高职生存与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旅游局合作办酒店管理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余姚市政府合作办余姚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杭州市政府合作成立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在这一过程中,浙江区域高职院校利用可靠资源与倾斜新政策激发教育潜能,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最终产品”,使人才价值增值,支撑各经济区的发展。

2.完善职业教育系统,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集群能力

  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技术的升级,建立衔接与构建机制是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衔接与沟通主要指中等职业与高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对等衔接。2011年教育部将高职教育从高教司划归职成教司,这意味着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和层次特色要有新的拓展。浙江省是全国高职发展最快最好的省份之一,温州市和宁波市是全国20个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综合试验区试点之一,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拓展高职教育的类型和层次特色,是打造高职教育强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拓宽高职教育层次。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产业集群要求有不断的技术革新,高职教育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筹划发展四年制、五年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的需求;同时加快启动高职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在省内6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先试点,首先实现高职毕业生直接升入综合性本科院校比例达到10%左右。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组建高职教育集团,有利于中高职衔接。浙江省11地市至少都有一所高职院校,特别是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均有国家示范院校,其他均有省示范院校,以示范院校牵头,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课程、专业与技能标准的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3.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布局, 主动适应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和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结构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应适时作适当的调整。

  政府做好宏观引导。改革已有高职专业设置行政管理办法,加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制订专业全省区域间的布局规划。建立高职专业设置信息平台,统一发布全省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各地、各行业劳动力市场供需等方面信息,以此引导各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形成“信息公开、市场导向、宏观引导、主动调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模式和长效机制,从而为高职专业结构布局与产业集群相对接提供政策保障。

  高职院校主动做好专业结构调整。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应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预见性,建立专业动态调节机制,与产业发展变化保持同步,甚至超前考虑到产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及某一专业的规模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根据区域产业的特点开设特色专业,同时根据不同区域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方向的培养,提高针对性,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

4. 强化校企合作,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

  校企合作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是“以企业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适用人才”。

  推进教学做一体化双导师教学模式改革。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运用到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项目化教学”课程中,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校企双方共同来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和承担教学任务。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由企业提供真实项目,学院教师将企业项目转化成教学实践项目。

  打造整体结构和个体能力统一的双师专业教师队伍。坚持“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专业教学团队培养机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逐步增加其实训课程和扩大兼职教师在授课中比例,充分发挥其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使专、兼职教师在整体“教师”结构队伍中比例应逐步达到1:1;同时,通过引进有企业经历专职教师、教师下企业锻炼、骨干教师外派学习等各种途径,培养强化本校已有专业教师动手能力,提高现有教师对外技术服务能力。

  深化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重要内容,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实行保障条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财政政策,提供资金补贴,为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搭建平台。学校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行动,让利企业,提供场地、部分设备,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学校,利用已有师资的专业知识和研发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共建基地要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管理机制,明确利益相关方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示范基地持续健康发展。

5. 增强高职院校技术服务意识,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技术支持平台

  浙江省集群经济大多有规模偏小的民营企业组合而成,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一般偏低。因此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根据本区域产业群的特色,成立院级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中心, 出台相关政策, 给真正从事地方经济和技术提升的中心主任一定政治经济待遇,提高教师技术研究和服务积极性和能动性;校企共建立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有目的进行技术开发,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一些技术难题;成立科技园或创新中心或产业集群工作站,加快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向产品的转化过程,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集群升级服务;

  高职院校应强化社会知识、技术传播和培训功能。拓展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途径,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针对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和学历提高需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王向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温州325035)

参考文献

[1]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
[2]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
[3] 胡玉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产业集群的要求,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
[4] 王向红,应用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1(4).
[5] 王向红, 王向红,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模型的创新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2010.01.

 

 
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 图文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元山东路99号 邮编:246003 Designed by SGH